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组织师生团队奔赴新疆、西藏、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言扶贫调研活动。2018年10月17日正值国家扶贫日,《语言文字报》对广西调研分队开展的语言调查进行了报道。
7月的毛南山乡雨过天霁。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泥土味儿。
伴着房檐尖不时落下的雨滴声,调查队的队员在编号为1的调查问卷上记录下这样一句话——
“现在普通话说好了,工作找到了,能读书看报了,生活丰富了,朋友也多了……”
从独特神秘的毛南语到醇厚大气的普通话,语言带给村民们的不仅是交流方式的变化,更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7月下旬至8月初,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语言扶贫”调查队在魏琳博士的带领下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开展毛南族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积极践行“语言扶贫,精准推普”脱贫攻坚计划,助力广西修筑少数民族脱贫的语言大道。
相隔了十年的“距离”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麓,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发源地和聚居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四周山岭绵延,一条盘山公路是她与外界唯一的联系。下南乡人口两万余人,九成以上都是毛南族,是毛南语保持最好的地方——这里,就是此次“语言扶贫”调查团队的目的地。
“你们下来这偏僻的乡村,要路上颠簸10个小时,可我们要想走出这片大山,却要用10年,甚至一辈子……”刚大学毕业两年的小谭对队员说。现在已是一名小学老师的她,趁着暑假回乡下帮妈妈看店。
“年轻人大多数从小就开始接触、学习普通话,作为家中主要经济收入支柱,普通话好一些的年轻人大都到广东、福建那些地方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极少”,下南乡副乡长卢晓东说道。为了配合队员们的调查工作,他亲自带着大家一村一屯考察,一家一户走访。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语言交流障碍,下南乡“滞留”了大量的“留守老人”。与年纪较大的村民交流时,常因语言不通产生障碍,一句话往往要重复好几遍,有时还需要卢副乡长协助“翻译”。
“我没上过小学,没读过什么书,以前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有一次去外面打工迷路了,不知道怎么问路。”一位家住下南乡新村屯的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队员。“以前出去打工,最大的苦恼就是语言沟通,表达不清楚,怎么说话都要从头学起。”会说普通话是出外求职和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普通话给了他用知识、用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后来回家做菜牛生意,多亏从前在外打工时学会了普通话,买卖才越做越大,把生意做出了大山。”
普通话搭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23岁的小卢今年刚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她如愿以偿地被环江县的一所小学聘用为语文老师。从小就喜欢上语文课的她告诉队员:“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推广普通话,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喜欢上普通话了。”带着这份喜欢,高考结束选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看似“无用”的中文系。“选择了继续学习中文,还选择了师范专业,不仅是喜欢,更希望能回到家乡把普通话继续教给孩子们。”
下南乡三圩屯的谭大叔今年40多岁,一直在家务农和养蚕,女儿在中南小学读书。照理说,他平时并不太需要用到普通话,毛南语和桂柳话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我只会说一点普通话,一个字都不认识,更别说写了,”谭大叔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队员们,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时语文成绩拖后腿,他也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无奈不太会讲普通话,又不会写字,只能干着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就业脱贫方面的重要作用,环江当地政府、学校做了不少努力来进一步提高村民们的普通话水平,多次深入各乡各屯举办“推普扶贫”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推普基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带动家长参与其中。学校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来宣传推普,普通话测试员还会与家长、师生进行互动授课。一系列的举措为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推普语言环境,如今,下南乡的普通话普及率明显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
“如果政府开普通话培训班,您愿意报名参加吗?”已经60多岁的谭婆婆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必须参加的!这是国家帮扶我们的好政策呢!”谭婆婆的孙子就要出生了,“我是用不着普通话了,可我孙子以后出外读书,人人都讲普通话。”“我学会了就可以教他了!”

不忘传承民族语言
下南乡毛南语的面貌保持相对完好,绝大多数毛南族群众仍以自己的母语为日常交际的第一语言。由于历史上长期与汉族、壮族接触,他们大都是双语甚至多语人,同时掌握普通话、毛南语、壮语、桂柳话等。在这里,真正做到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协调共融。学好国家通用语,有助于融入主流社会,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队员们在南昌屯采访了一位49岁村民,她能较为熟练地说普通话,问起她孙子孙女平时都说什么话时,她表示:“从他们小时候我就教他们讲毛南话,平时在家都讲毛南话,这是我们毛南人自己的话,是我们的根!”阿姨希望政府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适当保护好毛南话,保护好民族的财富。

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
调研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在下南社区遇到了一位会唱毛南语山歌的大叔。大叔虽身有残疾,但为人积极乐观,还曾经在分龙节上演唱山歌曲目。“我们有一个毛南语山歌爱好者的QQ群,平时自己作词曲演唱的歌,我都会录下来发到群上,跟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大叔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即兴创作演唱了一首毛南语山歌——“今天遇大学生唱支山歌做娱乐,她们来下南找我们以后我们就会讲普通话,今天遇到一帮聪明妹子,我不懂得讲什么……”
时间匆匆而逝,从来时阴雨漫天,到走时阳光明媚,队员们对语言扶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毛南语有矛盾吗?”这个困扰队员已久的问题,也渐渐有了解答——普通话和毛南话是并存兼用、互补存在的,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几天的努力,队员们完成了113份调查问卷,较充分掌握了下南乡毛南族村民的经济状况和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为后续开展推普扶贫的对策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调研结束了,但队员们深深地明白,告别从来都不是离开,接下来语言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不管未来如何,他们与下南乡村民们的联络永远不会断,广州大学学子们的调研行动也会继续下去。他们,与毛南族的故事未完待续……
(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语言扶贫”调查队 刘婧妤)
《语言文字报》2018年10月17日(第一版、第三版)的报道截图

